扎根沃野的“植物醫(yī)生”
“這些小蟲名叫點蜂緣蝽,是大豆癥青的主要‘殺手’?!?月15日一早,在市農科院一間實驗室,植保所研究員王月英熟練地拉開養(yǎng)蟲籠上的拉鏈,像往常一樣觀察、記錄著蕓豆葉片上爬行的點蜂緣蝽的生長過程。
“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才能讓增產豐收有路可循。所以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边@是扎根沃野的“植物醫(yī)生”王月英一直以來堅定的信念。
參加工作35年來,王月英一直奔走于田間地頭,從事農作物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工作。如今,56歲的她仍帶領科研團隊堅守在農業(yè)生產一線。
“稀里糊涂”與農結緣
說起當年與農業(yè)“結緣”,王月英不好意思地笑稱:“真是‘稀里糊涂’進了這個領域?!?/p>
王月英出生于蕭縣一個小村莊,從小學習成績優(yōu)秀,高中畢業(yè)后考上了安徽農學院植保系植保專業(yè)。她說,當時年齡小,對未來發(fā)展沒有明晰的規(guī)劃,之所以選報這所學校,其實就是“隨大流”——跟著同學一起填報的。
年少的王月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選擇將自己帶進了植保學浩瀚的知識海洋,并與“農”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月英回憶說,雖然她在農村長大,但幾乎沒有下田干過農活,更沒接觸過植保領域。那時鄉(xiāng)鎮(zhèn)沒有專門的農技服務站,更沒有專業(yè)的農技人員來提供指導服務,農民種地都依賴經驗和“習慣”,莊稼收多收少全靠天。
“進了大學以后發(fā)現,與其他農學專業(yè)不同,植保專業(yè)不僅要下地,還要通過觀察、解剖認識了解農作物的各種病蟲草害?!蓖踉掠⒏嬖V記者,作為蕭縣人的她愛吃“知了猴”,但當看到昆蟲泡在福爾馬林里后,便再也吃不下“知了猴”了。
不過,經過系統學習,王月英習慣了與農作物、昆蟲、雜草打交道,也逐漸步入“農門”。大三的暑假,王月英在市植保站實習了3個月,第一次真正接觸到生產實際、感受到農業(yè)工作者的辛苦。“當時不僅是天氣最熱的時候,還是秋季作物病蟲草害最多的時候。每天我騎著自行車帶著同學‘鉆’玉米地,跟著老師認識各種雜草,了解病蟲草害防治方法。現在回過頭看,那3個月雖然辛苦,但收獲很大。”王月英說,實習期讓她養(yǎng)成了勤于學、鉆、悟的習慣,也為后來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基層練就精湛“醫(yī)術”
1989年7月,從農學院畢業(yè)后,王月英被分配到蕭縣植保站負責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指導工作,這一干就是26年。
“在蕭縣主要的工作就是田間調查、提出防治意見、召開現場會、指導農民防治等,我們經常被農戶稱為‘植物醫(yī)生’。”王月英告訴記者,為了摸清常見病蟲草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她經常到各個村莊進行監(jiān)測和病蟲害調查,再根據不同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案,有的時候好幾天都“泡”在田里。一年算下來,她有200多天都在田間地頭。
識別、“診斷”那些不常見且肉眼不可見的病蟲害,需要更多理論知識作為支撐?!拔乙亲约憾疾粫?,還怎么去指導農戶?更談不上幫助他們開展科學防治?!蓖踉掠⒄f,為進一步提高專業(yè)技能,她抓住各種培訓和學術交流機會,積極參加業(yè)務學習,提升“臨床”能力,向農戶提供更加精準的技術指導服務。
作為“植物醫(yī)生”,王月英還擅長與群眾打交道,是農戶口中的“熱心腸”。每次下鄉(xiāng),她都樂此不疲地向農戶普及農作物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等知識,并把手機號留給農戶,讓他們有問題隨時“求診”。
王月英說話平實而質樸,用通俗易懂的話解釋專業(yè)術語,通過舉例子、打比方等方式幫助農戶更好地理解。多年來,她走家串戶,開培訓班、座談會、現場會,給農戶分發(fā)掛圖、明白紙等,根據生產作物、季節(jié)、流行病害等不同情況指導農戶科學開展統防統治,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
與蟲“續(xù)緣”為農服務
2015年12月,王月英調入市農科院植保所工作,但她并沒有停止下鄉(xiāng)的“步伐”,而是經常把實驗室“搬到”田野里,繼續(xù)干著“植物醫(yī)生”的老本行,開展農作物病蟲草害的預測預報與防治、植保新技術的研究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
“我們通過全程記錄點蜂緣蝽的習性,開展它的生活史及綠色防控技術研究,摸清了它在黃淮海地區(qū)的發(fā)生規(guī)律?!蓖踉掠⒏嬖V記者,點蜂緣蝽一年發(fā)生2~3代,每年3月初越冬的成蟲交配產卵形成第1代,危害鮮食大豆;8月上旬,1代的成蟲交配產卵形成第2代,刺吸大豆的花和幼莢,嚴重時會導致全株癟莢,顆粒無收;到第3代時,它就在枯枝落葉和草叢中越冬,等著來年開春產卵交配。
2021年起,市農科院與南京農業(yè)大學、吉林農業(yè)大學合作,開展《大豆重大害蟲點蜂緣蝽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研發(fā)與應用》項目,觀察記錄了點蜂緣蝽的“一生”,制定了有效防治的方案。該項目3月底將被驗收。
近年來,王月英主持并參與制定省地方標準5項,其中有2項獲安徽省科技廳科技成果。主持并參與11項農業(yè)科研項目的研究與實施,完成實用性專利4項,發(fā)表SCI論文3篇、中文期刊論文7篇、科普論文20余篇。參與編寫《安徽玉米豐產栽培技術》專著,指導玉米生產,在保障農作物安全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項目研究期間,王月英和同事經?!安恢摇保ツ甏汗?jié)她就是與點蜂緣蝽“結伴”度過的。如此“拼”的原因,主要還是肩上擔負著對廣大農戶的責任。王月英表示:“為農戶提供植保技術指導,用專業(yè)技能幫助他們增產增收,是我最欣慰的事?!?/p>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扎根基層、踏實敬業(yè)的工作也讓王月英先后獲得國家植保數據中心、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的年度“先進個人”,全省植保工作“先進工作者”,宿州市人民政府2010年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先進個人”,2023年“宿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記者 彭序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fā)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yè)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wěn)定就業(yè)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