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jié)日·七夕】七夕,一個溫馨的民族文化符號
又到七夕。
七夕,一個十分平凡的日子,被中華民族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意蘊,更積淀了溫馨而甜蜜的情感記憶。特別是近些年,七夕,這個溫馨的民族符號正在被重新喚醒。
七夕,說起來與“乞巧”相關,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的“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即是古代文獻中所能見到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在此后的唐宋詩詞中,乞巧屢被載入詩章。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事實上,七夕節(jié)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個美麗而凄婉、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寄寓著豐富的價值觀愛情觀。
一個父母早亡,為嫂子所虐的忠厚小伙,只能放牛為生,除了寄情山水,唯有舉目望天,乞求上帝垂憐。沒想到,竟被下凡的織女愛慕且私訂終身。從此男耕女織,夫唱婦隨,兒女繞膝,一家人生活自在而幸福。
但畢竟神仙凡人等級森嚴,織女被王母娘娘強行帶回天庭,轉眼之間,恩愛夫妻被拆散,歡樂變成悲催。于是就有了牛郎登天追尋,有了天河,有了兩岸的流淚守望。當然,其忠貞愛情感動千萬只喜鵲,為其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盡管每年只有一個七夕,可誠如宋代秦觀的詞所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既然如此,“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說起愛情,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多有動人佳話?!遁筝纭分小八^伊人,在水一方”,《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栋刂邸氛f,“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雖然離多聚少,也只能相對流淚,但“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擊鼓》),即便隔河相望,也會陪伴著你一起變老。
如此忠貞、癡情、熱烈、長存的愛情,正是中華民族所向往所敬慕所恪守的愛情觀倫理觀。于是就有了七夕夏夜,花前月下,姑娘們的仰望星空。
2006年,七夕節(jié)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目的正在于喚醒民族的集體記憶,持守和傳承民族的美好愛情觀:無論富貴貧窮,健康疾患,順境逆境,一旦相愛,就“海枯石爛不變心”。值此七夕,除了一如既往,將千年不變的祝福,送給遠在天上的織女牛郎,也愿更多的你我他珍重愛情,珍惜擁有,讓彼此的那顆心、那份情,不至丟失?!皥?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用富有靈性、充滿愛意的生命經(jīng)歷,書寫愛情美好,見證歲月靜好。
□劉效仁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本網(wǎng)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wǎng)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nèi)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文明菜市:“煙火氣”中提“顏值” 08-17
-
3
-
4我市16萬余脫貧人口實現(xiàn)就業(yè) 08-15
-
5給你一個戶外的“家” 08-15
-
6淮海智算中心一期項目獲省交行4億元授信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