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xxxx做受欧美人妖,免费无遮挡禁18污污网站,无码不卡中文字幕av,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新聞熱線:3900087   廣告熱線:3900838
本網(wǎng)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歡迎訪問拂曉新聞網(wǎng)

看望鄭重先生

2024-12-02 16:35來源:拂曉新聞網(wǎng)--拂曉報作者:

11月19日,星期二,與老樹、徐益同去梧桐人家養(yǎng)老院,看望鄭重先生。養(yǎng)老院在浦東新區(qū)南部,離迪士尼很近了。乘地鐵11號線,然后又叫了輛出租,起步價,就到了。

好幾年沒見了,鄭重先生還是老樣子,九十歲的人,行動利索,思路清晰。老伴武仲英老師瘦了,不過精神挺好。天氣開始降溫,但在他們朝南的房間里,卻不感到冷,陽光很好。原先在四平路老房子里掛在東墻上的由畫家劉旦宅題的齋號“百里溪”的鏡匾,被帶了過來,掛在了西墻上。沙發(fā)前的茶幾上,堆著幾疊書,依然是離不開書的人。但畢竟,不像過去老房子里到處是書充滿書卷氣的場景了。

帶給鄭重先生的是本人這幾年的篆刻印稿,共兩冊,一冊是閑章,一冊是佛造像,還有一枚壽山石刻的佛造像小印,兩公分見方。雖然都不上檔次,但鄭重先生挺喜歡。知道我們要去,鄭重先生也準備好了他的禮物:今年剛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新書《九十自述:我就是個鄉(xiāng)下人》。

來之前,我得知此書已出版,且網(wǎng)上有售,便購得一本,這次帶了來,想請鄭重先生簽名即可。因為考慮到先生朋友多,要贈送的書也多,過去曾有出版的書因樣書太少不夠贈送、又買不到的情況,所以希望減輕他的負擔。但這次先生看來備貨充足,拿出三本書來給我們,讓我把自己買的帶回去送人。給我們一一在書上題款,蓋上他的齋名印、姓名印,還把我剛給他的佛造像印蓋在上面。

這本書,鄭重先生寫的是自己的老家,皖北平原上一個叫大鄭村的地方,也是我們當年插隊落戶的公社里的一個生產(chǎn)隊。說起寫作這本書的初衷,要追溯到2010年。那年鄭重先生去女兒居住的南非探親,外孫女經(jīng)常要他講過去的事,他童年時生活在什么樣的一個地方,那里有些什么有意思的人和故事。于是,他就有了個想法,把這些寫下來,讓后代還有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故鄉(xiāng),了解故鄉(xiāng)的人、故鄉(xiāng)的事。

另外,他還有一個更加深遠的想法,老家大鄭村,是一個極其平常、普通的村莊,這個村莊,沒有宗祠,沒有族譜,是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村莊。沒有人知道這個村莊的起源,最早的定居者從何而來,所以,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記憶,至少要把自己所知道的這個村莊的歷史留下來。從2012年斷斷續(xù)續(xù)動筆,一直到2023年最后定稿,他的書中記錄的,就是他從記事開始,看到聽到和經(jīng)歷過的大鄭村的點點滴滴。

鄭重先生生于1935年,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在大鄭村度過。我和老樹在1969年從上海到安徽宿縣大店公社大湯村插隊落戶。這中間相隔了大約三十多年。我買來《九十自述:我就是個鄉(xiāng)下人》后,翻閱過其中一些章節(jié)片段,發(fā)現(xiàn)當年在皖北鄉(xiāng)村使用的幾乎所有的農(nóng)具和生活必需品,三十多年后我們插隊時,依然在使用。耕地用牛,拉的是犁鏵頭,割麥用的是鐮刀,除草用的是鋤頭,打場用的是石磙和“撈石”,磨面用的是石磨,喂牲口用的是石槽,還有幾乎天天要用到的石臼和石碓頭。蓋房子都是泥墻、草頂,包括給我們知青蓋的房子。

在書中有一章《大店集》,專門寫他小時候大店集的街景,回想一下,比我們六七十年代看到的大店集要有聲有色多了。當年的大店集還有城墻,有東南西北四個門,集上的主街就是丁字街,街兩邊都是店鋪。有布莊、雜貨店、裁縫店、糧行、肉鋪。有四家藥店、五家飯店、三家茶館。茶館門口有小吃攤,有賣花生瓜子的,有賣水果的,賣梨膏糖的,賣狗肉兔肉的,賣油饃的,賣燒餅的,賣燒雞的,賣油茶的。

比較意外的是,大店街上居然還有開金銀鋪的,賣金銀首飾,可以想見當年這個地方的繁華。而1969年我們接觸的大店集,就基本上是農(nóng)民進行商貿(mào)活動的一個場地。逢集的時候,遠近的老鄉(xiāng)拿來家里多余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在集上擺攤出售,然后換得的錢買鹽,買煤油,買點生活必需品。

丁字街公家單位多,公社當然是中心,有供銷社、財稅所、派出所、廣播站、衛(wèi)生院、糧站、汽車站、文化站、農(nóng)業(yè)銀行營業(yè)點。店家少得很,飯店就一家,公家的,浴室一家,公家的,旅館一家,照相館一家,理發(fā)店一家,還有鐵匠鋪、白鐵鋪。集東頭靠公路有獸醫(yī)站,還有一個農(nóng)科站。有了一條柏油公路,從宿縣通到靈璧泗縣,再往東就是江蘇省的泗洪縣。等到再繁華起來,要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后,改革開放,老百姓可以放開肚皮吃細糧,市集也慢慢變得豐盛,變得興旺。

因為都在大店生活過,盡管一個在三十年代,一個在六七十年代,鄭重先生和我們還是有許許多多相同的話題。我們編寫的《皖北記憶》叢書,請鄭重先生寫序言。在《九十自述》這本書中,他引用了老樹在《皖北記憶》中的文章《走進石器時代》,三十多年的跨越,我們插隊的大店鄉(xiāng)村,還是那一套古老陳舊的作業(yè)與生活方式。又因為我們?nèi)伺c鄭重先生均為媒體人,于是便有更多的話題。

不知不覺中已到中午,我們邀請鄭重先生夫婦一起去餐廳就餐。這個養(yǎng)老院的設施真的很好,很為老年人著想,菜肴都是清淡的,紅燒肉燒得很入味,卻不像外面餐館里放大量糖,口感不甜,米飯燒得軟糯。為了選擇養(yǎng)老院,鄭重先生的女兒在上??戳嗽S多家,最終選定了梧桐人家,老兩口很滿意。老伴說,住在這里是一種解脫,不要考慮買菜燒飯這些麻煩事,現(xiàn)在想想,四平路那個家好像是很遙遠的事了。

更加令鄭重先生滿意的是,這里有許多文化界、科技界、搞學術研究的高級知識分子,與他們能有共同語言,成為新的朋友。所以,前一段時間,九十高齡的他也開了公眾號,一連發(fā)了多篇對養(yǎng)老院一些朋友的專訪稿,文字思路清晰,條理分明,真是佩服!飯后,鄭重先生與老伴回房休息,我們繼續(xù)在養(yǎng)老院里參觀。

養(yǎng)老院夠大,活動場地夠多。有圖書館、電影院、健身房、游泳館,還有院友的攝影展、美術展。在書畫室,準備了宣紙、毛筆、墨汁,隨時可以揮毫潑墨。而在墻上,我發(fā)現(xiàn)有鄭重先生的書法作品,李白的詩《草書歌行》,這是寫草圣懷素的,二十六句,能一口氣背誦書寫,不容易,不過一個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讀書的人,背誦幾百首唐詩,這是基本功。那書法如行云流水,看得出揮毫之間他心情舒暢物我兩忘。

鄭重先生找到了合適的頤養(yǎng)天年的一方樂地,幸甚!期望他繼續(xù)揮灑手中之筆,留下更多的錦繡文章,給我們更多的享受。

■ 王仲翔

版權所有: 拂曉新聞網(wǎng) 本站點信息未經(jīng)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