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小帖
夏季盛時,母親愛炒絲瓜。
用山茶油或菜籽油,將切成棱條的絲瓜炒透,再舀山泉水做湯。絲瓜湯鮮極,一餐可下兩碗飯。
初夏時,裊裊婷婷的絲瓜藤順著架子爬滿庭院,小綠蛇般的果實一端墜著仍然黃色的小花,一天一天膨大。等到它長到如6歲的你手臂那般粗細時,祖母或是母親會端個梯子,拿把經(jīng)年使用的剪子,爬上高處,小心翼翼采擷下來。
母親,以及許多母親,慣常將這翠色洗凈了浮于廚房的水池中。我們家的水池子,方方的,上頭一半用薄薄的杉板遮蓋。因為地處角落,水池中的水總是深不見底,烏黑得如同一汪永遠取之不竭的水,又像藏著另一個世界,水池是通往別處的漆黑甬道。舀水的勺子通常是紅色,母親拿著劃開水面,絲瓜在紅色的勺子映襯下,在這小小的波濤中漂來蕩去,如同航行在海面。
這通常是午間的畫面,母親開始做飯了。接引而來的泉水有助于使絲瓜保持新鮮。
絲瓜也叫水瓜、勝瓜、菜瓜、布瓜、蠻瓜、魚鰦。我覺得魚鰦一名也很有意思??醋置?,是形似于魚,如魚游水中。很妙。具體的意思,待讀者自行考證吧。世界無盡,絲瓜一定也還有許多我們不知曉的名稱。許多名稱都來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另外,書中還記錄:“此瓜老則筋絲羅織,故有絲羅之名。昔人謂之魚鰦,或云虞刺。始自南方來,故曰蠻瓜?!闭f這種瓜老了就筋絲羅織,因此得名絲瓜、天絲瓜、天羅、布瓜等。其開始來自南方,因此也叫蠻瓜。
有人認為,絲瓜原產(chǎn)于歐洲南部,唐代時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北方又名“埃及絲瓜”或“棒槌絲瓜”,明代《學(xué)圃雜疏》中有記:“絲瓜,北種為佳?!钡且嘤腥苏J為,絲瓜原產(chǎn)于東南亞,是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帶回來的——這是“蠻瓜”的來歷。
李時珍還記錄絲瓜的功效:絲瓜的根、藤、葉、果、種子可入藥,有清涼、利尿、活血、通經(jīng)、解毒的功效。這我很小時就知曉了,母親常說:“絲瓜,涼,多吃。”可以治療我那常常酸痛的牙齒。
絲瓜藤很好看,彎彎繞繞,頂上一點尖尖,細細嫩嫩,一點微垂。這樣看起來脆弱的植物,卻一個勁兒向上躥。果實卻垂直往下墜,墜在高高的土夯墻上,墜在桂花枝葉中。長的地方若是太高,就懶得摘了,任它自由過一生。
老了的絲瓜,外皮褪盡,剩米黃絲瓜絡(luò)。家中用它搓澡,穿上短短麻繩,母親用完后,會洗凈將它懸于屋檐下的竹竿上。絲瓜是如何變成這個樣子的呢?小孩怎么會去深想這樣的問題?,F(xiàn)在回想起來,只剩那種略微粗糲的摩擦觸感,像遺留在時間河流里的某一塊貼近了皮膚的石頭。
在中國,絲瓜因與日常的交融,自有它的人文美學(xué)之路。
詩詞之中,明代黃佐的《粵洲塘前絲瓜除架有感》里寫:“回塘瓜架蔓交垂,嗟爾無知卻有知。臨水升高如赴約,向陽騰茂亦逢時。開花縵縵黃成綺,結(jié)實累累翠作絲?!?/p>
在浙江衢州常山一帶,絲瓜要做得美味,訣竅是用油,用山茶油、菜籽油佐些許豬油。在浙東一帶,絲瓜入菜,以清淡為上。但要鮮,所以常用海湖之味相佐,去了殼白胖胖的蟶子、鮮活的湖蝦等。
當然,文人詠嘆的更多是絲瓜的形象,翠色枝蔓,明黃花朵,是鮮亮的、明艷的。比如明代文人吳儼有一首《諸公以絲瓜詩韻險復(fù)賦一首》,其中有“苞中未見青絲縷,架上先看滿眼花”。
大約到了民國,絲瓜開始入畫。最好的當數(shù)白石老人筆下的絲瓜。有《絲瓜》《清香絲瓜》《蜜蜂絲瓜》《絲瓜蟈蟈》……絲瓜在白石老人的手中,有墨色的、碧色的、青色的等,但無論如何,白石老人的絲瓜水靈鮮嫩,飽滿又結(jié)實。
在鄉(xiāng)村長大的白石老人,一生愛畫蔬果,正是淋漓盡致的筆法,才能畫出蔬果那種豐碩喜悅的豐盈豐茂之感。白石老人畫蝦,觀察細致入微,畫絲瓜又何嘗不是呢?許是清晨,許是雨后,這位老人許是站在院落的絲瓜架下,看到金黃花瓣上滾著露珠,露珠外蜜蜂盤旋,瓜架子蟈蟈藏在里頭乘涼。
除中國之外,我很少在國外的畫中看到絲瓜。最近才知道,絲瓜在西方及日本,普遍用作制造絲瓜絡(luò)與絲瓜水。除了中國之外,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不食用絲瓜,甚至于不知絲瓜能食用。
農(nóng)家的絲瓜種起來沒那么講究,山上的枯竹連桿帶枝拖幾條,靠在墻上,插進地里,絲瓜種在底下,任它自己爬上來。
現(xiàn)在,這浩浩蕩蕩的絲瓜“大軍”,要如何排列,都得預(yù)先引路。不然一千多畝絲瓜藤繞在一起,那可真“剪不斷理還亂”啦!
仍然用竹,削成兩雙筷子那么粗的竹片,一頭扎進地里,一頭綁在架子上方。四五月份,絲瓜苗挨著竹片種下,一株小苗一根竹片,那便是絲瓜一生的方向。絲瓜長起來也沒那么規(guī)矩,絲瓜苗長得快,活潑潑的,藤尖四處亂竄,眼見又爬錯了方向,這時候就得“扶藤”——擺正它們的位置。扶藤是個細致活兒,要輕巧、要溫柔,不能傷著稚嫩的苗,能干這活兒的,是當?shù)氐陌⒁獭?/p>
除了扶藤,初夏開花,晚夏結(jié)果,果子一米多長了,村民們便忙著收果了,一直收到年前。進入深冬,絲瓜藤漸枯,下一個春天開始前,把枯藤清理干凈。
反正,絲瓜地里,一年四季,忙不完的活。
□松三
· 版權(quán)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quán)拂曉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本網(wǎ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使用。獲授權(quán)轉(zhuǎn)載時務(wù)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wǎng)轉(zhuǎn)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如因轉(zhuǎn)載的作品內(nèi)容涉及您的版權(quán)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將依照國家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yīng)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
-
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wěn)定就業(yè) 07-11